历时7小时,帮助连续脑梗患者重建大脑“生命线”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外团队完成高难度颅外后循环搭桥手术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01-16浏览:
“多次脑梗、药物治疗无效、做手术连血管都很难找到,7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每一步都让人心惊胆战!”近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接力救治,通过开展后循环搭桥手术,成功救治年过七旬的频发脑梗塞患者。而回忆起当时的手术过程,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冯雷教授仍记忆深刻。
今年73岁的刘大爷,自2018年以来,频繁发作头晕症状,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强化药物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支架植入治疗,头晕症状得到缓解,但自2023年9月份以来,患者两个月内突发三次小脑及脑干梗塞,单纯内科药物治疗已无法阻挡脑梗塞的发生,患者已经闭塞的椎动脉,也无法再次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为了改善刘大爷脑干以及小脑的血流灌注,降低刘大爷以后再次脑梗的风险,经过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会诊后,冯雷教授团队决定为他实施颅外后循环搭桥手术。
颅外后循环搭桥手术是一项高难度、高精准的手术,非常考验神经外科医生的颅脑解剖学经验以及显微外科学操作。手术需要医生在手术显微镜下逐层分离颈后部皮肤、筋膜、肌肉,解剖游离左侧枕动脉等,并显微镜下吻合,通过引入枕动脉的血流,来补充颅内后循环供血的不足。
“作为供体血管的枕动脉走行的位置比较深,血管行程非常迂曲,而且颈后部肌肉众多,要想找到这根血管,就要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逐层剥离出左侧枕动脉。枕动脉同样非常‘娇贵’,在剥离过程中,一旦血管内膜受到了损伤,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那这根血管就废掉了,这场手术也就失败了。”冯雷介绍说,“椎动脉作为受体血管,是往后循环脑干和小脑供血的主干道,走形位置较枕动脉更加深,而且其周围有很多静脉丛血管的包绕。在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比较狭小,操作难度较大。术中若处理不了静脉丛血管出血,同样会导致手术的失败;同时,椎动脉周围还有很多神经根束,操作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造成神经的损伤。”
最终,在冯雷副院长及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历时7个多小时,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患者完成左侧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手术。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清醒,返回神经外科重症病房进行监护治疗。次日复查脑血管CTA,患者左侧枕动脉-椎动脉吻合通畅良好。术后两天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目前已顺利出院。
“谢谢你们,我现在感觉脑子很清醒,做各种动作也不费劲了,而之前,这个脑子就好像被一个被棉被或者棉纱缠着一样,晕乎乎的,始终不清醒。”1月8日,成功手术后的刘大爷连连向医护人员道谢,并携家属将写有“大爱无疆 勇者无惧”的牌匾送到冯雷副院长及其医务团队手上,感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精湛医术和仁心大爱。
据了解,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尤其是后循环搭桥手术是神经外科高难度、高技术含量手术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内比较领先的技术,目前较少医院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率先在鲁西南地区开展,每年开展此类搭桥手术约20例,以专业的医疗流程、精湛的医疗技术、周到细致的服务,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