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时服务电话
- 0537-6056666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视频号
-
抖音号
新闻中心
这是一双灵巧的手,擅长结合最新的神经介入技术治疗脑血管病人,熟练完成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溶栓或机械取栓、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掌握颅内外段动脉慢性闭塞的再通技术、脑动脉瘤填塞术。
这是一双辛勤的手,每年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300余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50余台、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50余台、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50余台、脑动脉颅内段狭窄手术30余台,手术成功率和有效率都达到国际水平。同时,每年独立完成急诊脑动脉取栓术70余台,再通率达到80%,完成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20余台,复发率控制在5%以下。
这是一双善于创新的手,主持研究市科技局立项的“进展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介入血运重建研究”,并先后为50余例适应手术条件患者进行创新手术,95%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开展目前国际新进的抽吸导管抽栓ADAPT技术结合SWIM技术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已完成病例300余例,提高急性大动脉闭塞取栓再通率和安全性及患者出院后重返社会能力。
这是一双有光环的手,获得全国颈动脉支架大赛第二名,山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分会疑难病例大赛一等奖,率先开展新技术“eStroke多模式灌注指导超时间窗取栓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多模式评估指导下颅内大动脉非急性闭塞再通术”,连续2年获得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创新二等奖,填补医院在这项技术方面的空白……
握住这双手,便能清晰地感受到传递而来的力度与温暖,这就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华坤的手。“神经内科诊治的多为脑血栓、脑出血、脑动脉血管瘤等病人,脑部神经系统和血管分布之复杂,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之大不言而喻,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医学努力,尽现有技术努力,全力救治,不留遗憾。”刘华坤这样认为。作为技术骨干,他不断强化神经介入技术,电话24小时开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不分周末节假日,有急诊手术,他随叫随到,竭尽全力守护每位患者。
一天晚上8点,结束了一天的常规介入手术,刚回到家不久的刘华坤接到了医院的紧急电话,一位36岁的患者,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肢体瘫痪、意识水平逐渐下降等症状,表现为进展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很快也出现了应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症状加重5小时后到达急诊门诊,虽然患者年轻,但值班的赵医生还是敏锐识别了患者的凶险病情,紧急完善脑灌注评估,发现患者小脑、脑干均处于缺血状态。脑干是生命中枢,随着时间延长,患者会出现昏迷或死亡,只有紧急介入手术才有机会救患者一命。
突发的病情如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带走患者的生命。刘华坤立即停下了手中的一切,紧急联系介入室、助手、麻醉师,以最快速度赶到医院。面对紧张不安的患者家属,刘华坤坚定地说:“我不敢保证我一定能把病人救活,但我敢保证我一定拼尽全力,不留遗憾。”这是这位医生对手术难度的客观判断和治病救人斩钉截铁的决心,也是对患者和家属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
通过紧急造影,提示右侧椎发生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左侧椎基底动脉汇合部闭塞。手术需要打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栓需要取出。
这是一场遭遇战,是没有剧本的临场发挥,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取栓手术很复杂,经历了4小时,进行了2次基底动脉SWIM拉栓,一次3MAX ADAPT抽吸P2血栓,四次球囊扩张基底动脉狭窄,一次中间导管+Solitaire微钳夹P2血栓,基底动脉植入一枚4×20mm颅内支架,几乎把目前国际主流的开通技术用了一遍,手术的复杂和凶险程度不言而喻,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刘华坤终于成功开通了左侧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手术过程中穿着厚重的铅衣站立了4个小时,他和助手已是汗流浃背,双腿乏力,腰背酸痛。安顿好病人,完成医疗文书,刘华坤换好衣服回家已经是凌晨两点,孩子已经入睡,答应孩子的事也没有做到,他不是称职的爸爸,却是称职的医生。
目前,经过团队的精心救治护理,患者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围手术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并不敢保证每一次的努力都会有好的结局,但能够保证的是,在救治病人的时候一定用尽全力,不留遗憾!”刘华坤说。这也是所有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医生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