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急诊急救最精尖的力量 ——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时俱进的急诊科团队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18-09-13浏览:
科室名片: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始建于1950年,最初为急症室,1989年更名为急诊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学科。急诊科设有院前急救、急诊门诊、急诊内科、急诊外科和EICU5个部门、10个单元,建成了融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救治为一体的具备空中救援能力的急救医疗体系,肩负着济宁市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医疗及全市医疗急救的培训、指导任务,并辐射周边苏、豫、皖地区,为鲁西南及周边地区突发事件救援和急危重症急救的专业救治核心。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山东省“青年文明号”、“济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集体”“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等荣誉,并成为济宁市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济宁市院前急救培训基地、济宁市急诊质控中心。
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诸多临床学科中,急诊科作为山东省临床重点学科,是百年老院的一面旗帜。“生命相托,分秒把握。”在济宁,在鲁西南及周边地区,急诊科无与伦比的急诊急救力量为众多急危重症患者构筑起坚实的生命屏障,其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领航区域医疗;在百年老院代代领导集体的高端设计和高起点建设中,这支优秀的急诊急救团队,多年来稳居全省第一梯队,为山东省急诊急救专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为病人设计最短的急诊急救路径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急诊大楼。五层的大楼在这个占地宽敞的院区并不显眼。但是,单就医院位于城区太白路的总院区和高新区的东院区两个院区急诊科21000平方米的面积来说,百年老院对于急诊急救的重视可见一斑。
而这个重视,在每一个急诊急救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始终未变。“急诊科代表一个医院的抢救水平,医院高度重视急诊急救工作,从规划、建设到细节设计,从人员配备到硬件设置,一直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竭尽全力为区域百姓打造急诊急救的坚强壁垒。”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孙树印说。
今年2月8日正式启用的东院区新急诊大楼,建筑面积约16500平方米,共有5层,地下一层为120急救中心,地上1至5层设有急诊医技、急诊留观、急诊抢救、DSA、EICU等科室,病房床位200余张,可满足医护人员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各项设施需求。
“我们的急诊就是一个小医院,”医院急诊科主任宋大庆自豪地说,“新急诊大楼按照国际标准化流程设计并建设,患者从就诊、检验、检查、取药到手术、住院均可一站式完成,做到无缝连接;从门诊到抢救室再到病房、EICU,急诊就是一个连续的单元,患者无需东奔西跑,在急诊楼内就可完成所需流程。”
“病人少动、医生多动、抢救及时”的急诊诊疗理念,让急诊科涵盖普通急诊、急诊医技、急诊留观、急诊抢救等功能。在急诊抢救区域和重症监护区域,每张床位还配备了吊塔、呼吸机监护仪等高端先进的抢救设备,可以满足医务人员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各项设施所需,以便提高抢救效率。
急诊区域的设计,为患者打造了一个完整、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急诊急救平台,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空中急救能力无疑是一大亮点。在急诊大楼对面,设有专门的医疗救援直升机停机坪。“停机坪建在地面,适合直升机长期停放,又适合临时起降。而且停机坪按国家标准建设,最大的直升机都能停。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让病人以最短捷径进入抢救。”孙树印说。
危急时刻显神威。3月1日,一位需要二次手术的气胸危重患者,从潍坊市临朐县人民医院转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近4小时的地面路程,济宁一院的直升机仅花费89分钟便抵达了。作为山东省首家救援直升机常驻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空中救援,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转诊效率大大提高。
而急救车可以直接开进急诊大楼大厅内专门停车位,构建起紧急救援绿色通道,最大限度上缩短急救时间。“我们参照美国的设计理念,通过专门的120急救通道,急救车直接开进楼内,病人直接推进抢救室,往楼内运送的时间和距离,比一般医院缩短1—2分钟。”急诊科东院区副护士长宋超说。
看如今的急诊科——救援直升机1架,救护车20辆,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0余台套,建成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EICU)一体化现代急救模式,并在国内较早具备了地面、水上、空中立体救援能力,建有完备的应急物资库,具有较强的救援能力和救治水平。
所有的设计,只有一个目的和宗旨:为病人设计最短的急诊急救捷径,让脆弱的生命之花重放健康光彩!
三环式急救医疗体系下
过硬的医疗技术救人于危急
“盛得下,接得住,治得了。”这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人对自身急诊急救能力的评价。
底气和自信,来自于急诊科多年来构建的“三环式急诊体系”,源自多年来构建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救治为一体的具备空中救援能力的急救医疗体系保障,精湛的医疗技术救生命于危急。
“有些医院急诊实行通道式管理,病人来院后侧重于分流,在急诊科处理完后该哪个科室就去哪个科室治疗;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健全的三环式医疗体系,能够为急诊患者提供全程的急救医疗服务,特别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是体现了三环体系的重要。”宋大庆说。
早在2007年,济宁一院就在全省率先创建了集院前转运——院内急诊抢救——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生命通道,在鲁西南地区首屈一指,提高了该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在省内处于先进水平。
譬如,在三环式急诊医疗体系下,病人拨打120,心肌梗死病人有一位医生全程跟踪,不会出现反复会诊转诊的情况,在急救车上就将心电图等业务完成,如心电图典型明确,有些药物在车上就给病人用上;病人信息传到院内,还未到院时,院内医生就对病人进行评估,是否需要再灌注治疗;如需要,科室马上启动导管室等工作流程,救治效率大大提高。
从2007年到2018年,12年的持续改进,科室采用脑梗死超选择动脉溶栓疗法,大大降低了脑梗死病人的致残率。如今,济宁一院急诊科每年出院病人4000余人次,每年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400余例,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到抢救成功,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心肌梗死患者从到院到血管开通成功,时间是很关键的指标,反映我们这个体系的效率,理论上时间越短越好。我们每月进行数据汇总,2007年是90多分钟,2017年是70多分钟。大部分病人时间较短,20—40分钟。时间长短还取决于家属的配合度。”宋大庆呼吁病人家属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要人为延迟时间,否则会造成病人较大的心肌损伤。
据了解,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以治疗急诊中毒患者和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见长,其中在重度中毒病人的救治方面在省内处于先进地位。
急诊内科在治疗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手术效果好,但是风险大、技术专业要求高,多数地市级医院不愿意开展这种高风险的手术。而一院的手术数量和手术质量却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
济宁一院急诊科对于心梗的再灌注治疗,从救治数量和质量来看,在全国亦是数得着的;包括一些复杂病变,高危患者如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救治等,救治水平稳居省内第一梯队;
自2004年就开展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中毒的血液净化治疗,科室在急性中毒的救治方面,具有多种治疗手段,抢救成功率较高;
在创伤救治领域,科室率先开展了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闭合复位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等微创手术,在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臂丛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为救“急病”打造精英团队
病情危急,瞬息万变,病人随时可能丧失生命。“很多病人病情惊险,晚一分钟可能就没命。所以急诊科医生首先关注的是病人有无生命危险,如病情危急,必须首先稳定生命体征。所以我们提出‘分秒把握’。”宋大庆风趣地说,“和别的科室‘治病救人’理念不同,急诊科是‘救人治病’。”在大方向不错的前提下,得“先开枪,后瞄准。”
据介绍,急诊科人对每一个病人都要进行评估,经常提到的专业术语“ABC”,“A”是气道,有无窒息;“B”是呼吸,有无呼吸异常;“C”是循环,有无循环问题。“急诊科的病人来了,不知道是什么病,如一个胸痛就涉及七八个科室,所以对医生要求较高,必须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大致判断。”急诊医学的救治特点就是通过最少的病情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敏捷的思维,果断决策,然后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
作为急诊科医生,急诊科注重培养年轻大夫的专业思维和“分秒必争”的理念。作为医院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场所,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诊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深静脉穿刺、血液净化、心电除颤和起搏等急救技术。为培养年轻医生,科室不间断地选派优秀医生定期不定期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自身专业技能。
根据国家指南,急诊科制订了3年培养计划。急诊科需要的不只是单项的专科知识,更需要全面的医疗知识,科室通过让年轻大夫转科轮转,互相体验了解各科室单元的特点,激发年轻医生的上进心,更好地积累学习经验。在3年中,急诊科年轻医生有15个月在内外妇儿等其他科室转,现在连影像科也安排医生去。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医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充,有利于利用所学对危急病情进行紧急处置,达到为病人保命救命的目的。
在这里,实行的是导师制。年轻医生进科后,安排固定的1—2个带教老师,注重培养他们独立值班的能力。通过前两年的理论培训,常见病的把握,跟着老师查房等,第3年培养独立值班能力。值班班次和老师一致,老师在后面看着,不断培养年轻医生在复杂环境,复杂病情和不同病人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尽可能在单飞之前把翅膀练硬。”如今,济宁市第一人医院已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梯队合理、业务精湛的急救队伍。目前,共有医护人员30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3人、博士6人、硕士40余人。
“生命相托,分秒把握。”这支荣誉满身的优秀团队,传承百年老院优良的传统,积极融入新时代健康事业的大潮中,在以精湛医术挽救生命的同时,锻造急诊急救最精尖的力量,为区域百姓构建更加坚实的生命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