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医疗机构“同质化”服务网络让患者在家门口享“三甲”服务---我院构建服务同质化医疗机构发展共同体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17-09-21浏览: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搭建数据云平台,让数据跑路,患者少跑腿。图为医院专家通过云平台分析影像资料。
如何破除大医院虹吸魔咒,如何有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如何真正实现基层医院看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医院看疑难杂症的就医秩序?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其中,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分级诊疗被视为有效改善民众就医感受、理顺医疗秩序的利器。
经过探索实践,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新医联体建设模式,设计“互联网+”下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项目,组建影像、心电、检验、病理“四大诊断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县乡村,构建起了服务同质化的医疗机构发展共同体, 形成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140余家县乡医疗机构参与的“同质化”服务网络,县域内首诊率达93.67%、互联网远程诊断373789人次,初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2016年9月被山东省卫计委予以全省推广。
家门口看病
“高手”检验诊断
“以往看病总是去大医院,来回至少半天,现在从镇卫生院检查就能得到大医院的诊断结果,真是太方便了!”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嘉祥县的王大爷一直是大医院的常客,伴随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的深入开展,他可以放心地在当地乡镇卫生院检查治疗了。
9月13日8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里一片忙碌的景象,主任李兴杰和同事们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一条条跃动的曲线。这些心电图通过网络从济宁的各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送过来,携带着不同的健康信息,等待大家进一步解码。大屏幕上提示信息闪烁不断,8点20分,心电图室便接收到39份心电图。
“每天传送过来的心电图从300份到500份不等。”李兴杰说,基层患者多,他和同事时刻在第一时间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将诊断意见传回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医生对症施治。医院通过搭建济宁市心电网络平台,与130多家医疗机构连接“济宁市心电诊断中心——济宁市远程心电诊断系统”,中心专家24小时进行心电分析及诊断,保证诊断报告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及时性。
早在2013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便与部分基层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关系,看到协助医院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医院要求参与其中。2016年,心电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并投入使用,其作用也进一步得到凸显。8月初,微山县鲁桥镇村民郑广祥感觉胸闷不适来到镇卫生院检查,李兴杰在远程查看心电图时发现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并诊断为心梗。不到1个小时,郑广祥被送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手术治疗。“本来想着吃点药回家休息一下呢,幸好医生们发现及时,要不然不知道现在咋样呢!”康复出院时郑广祥感激不已。
截至目前,心电网络平台累计会诊病例30余万例。从统计诊断结果看,心电图异常率接近70%,心肌梗死病例达2647例,各类传导阻滞达15902例,全市心电诊断的正确率平均提高40%。
除心电网络平台,医院还搭建了济宁市病理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病理检查“直通车”机制;成立了济宁市医学检验中心,包括生物医药转化研究中心、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中心等;搭建济宁市远程影像诊断系统,二级医院派驻影像科人员驻点办公,一站式诊断让基层医生、患者都受益。四大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云系统。
专家下沉
技术帮扶实打实
要看好病,诊断正确是前提,有效治疗是关键!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猛下苦功。
医院创新对口支援形式,以29家医疗机构组成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为基础,建设135家医疗机构组成的紧密型、托管型、松散型、协作型的医疗联合体,由院领导、科主任对每个县市区进行包保落实责任;由知名专家担任“第一院长”“第一主任”抓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学科、技术的“传帮带”;由51名学科带头人进驻29家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建立“1+X”技术帮扶关系;同时,持续完善帮扶托管式、“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万名乡医进课堂”“名医讲堂送基层”以及健康义诊进基层活动。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社区办主任徐霞介绍,去年医院组织1624名医务人员参加义诊活动116次,义诊近4万人次,健康查体近1万人。先后与基层医疗机构会诊疑难病例78例,带教查房982次,培训5320人次,协助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6项,提高了基层首诊技术水平,为分级诊疗工作夯实了基础。
看病省心又省钱
基层医院受欢迎
根据不同基层医院的现状和需求,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不同的帮扶模式,初步建立起“点对点”精准式帮扶学科建设模式,形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团队内三级医院学科带头人、二级医院专科负责人、基层医疗机构专科传承人“三级人才梯队”和“传帮带”机制,实现了专科体系内各级医院联动提升和患者“点对点”双向转诊。对费用负担较重的部分病种和医疗技术,医院按照临床路径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以日间手术为抓手建立起标准化诊疗服务模型,加强成本精确管理,优化投入产出比,降低群众看病负担。仅2016年,就有15个科室62个病种开展“日间手术”9271例,各项质量指标明显提高,药占比由9.74%降低至5.16%。
“以前,每个月的住院患者也就10多个,现在每月能有七八十人。”看到微山县张楼乡卫生院的变化,院长张振峰掩饰不住地兴奋:“没有正确诊断结果、资深专家的支撑,医院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疾病的认识总是雾里看花。”通过健康数据云以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的培训,卫生院对患者病情诊断更加准确,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也更加有效,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
“基层医院诊断能力提升了,首先受益的是患者,省心又省钱,同时基层医院和医院的大夫也在不断进步,受益匪浅。”徐霞说,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数据云,已建成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涵盖20家二级及以上医院、100家乡镇卫生院、3000家村卫生室的医疗精准服务同质化服务网络体系,医院专家群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下沉到各级医疗机构。以同质化网络体系为实施载体,通过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基层专科进行扶持,探索建立“市—县—乡—村—户”医疗服务网络,推进门诊前移,借助“互联网+”让乡村医生的服务“插上了翅膀”,实时协同乡村医生给老百姓诊察疾病,形成“互联网+”条件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如果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同等质量的服务,看病就医时就不会舍近求远,也就不会浪费人力、财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孙树印表示,通过创新医联体建设形式,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为病人服务的完整体系,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大医院,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让百姓切实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