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基建部副主任王炳智荣获“中国优秀医院十佳基建后勤管理者”称号,备受业界关注。
中国优秀医院基建后勤管理者评选,作为国内医院基建后勤的顶尖评选活动,一直是业内基建管理者学习和追逐的标杆王炳智获此殊荣,不仅是对他本人基建后勤管理工作的嘉奖,更是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基建后勤管理的认可与肯定。
这些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基建后勤管理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东院区荣获“全国优秀手术室”工程奖;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项目、餐厅和一期病房楼项目获得“泰山杯”; 门诊医技综合楼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东院区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最美医院”;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基建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医院将“美好”这一关键词融入到基建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筑”力美好
——“美好就医体验”贯穿我院基建的始终
对于医院而言,如何“筑”力美好?很多人可能首当其冲地想到,便捷、贴心、高效。其实,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美好体验有了更多的需求,医院在满足患者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就医环境、人文关怀。如今,医院正迈向一个“美好”的人性化转型新时代。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星林表示,就医体验的提升是美好医院的重要内涵。十年前,在设计医院时,通常以医院运营为重心,而如今则转向以病人感受为中心。“这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建筑、一个空间的设计和建设,还包括色彩、空气、对流、日照、通风、温度等多个因素,通过色彩、布局、空气流通、通风等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缓解焦虑情绪、改善就医体验。”
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在“美好”理念的引领下,东院区、西院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这两个院区均以现代、优质、人文为特点,以美的视野和体验,呈现了“美好医院”的雏形。
采访当天,东院区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基建部副主任王炳智刚刚从20楼楼顶走下来,全身湿透的他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便和施工技术人员讨论起屋面各专业基础预留和工程衔接问题。
“医院总体规划和空间流程布局是实现美好医院建设的首要基础条件,良好的规划布局可助力美好医院各子系统的完整平稳落地,并保证了后续的顺势提升。”王炳智介绍,自2011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基建工作,全程参与东院区、西院区建设。“这些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了更加贴合患者就医需求,在做好规模、学科的前期规划的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设备设施做好合理布局,并运用模块化理念,将各医疗功能区块和流线,进行条块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系统设计架构。”
走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门诊大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尽管接诊量远高于周边三甲医院,但没有拥挤现象,其空间流线的优化设计,有效地将人流短时间内分流,避免了人员扎堆。记者看到,门诊大厅两侧分别设置挂号区、取药区,每层设有4部扶梯、6部直梯方便就诊病人直达各个就诊区,有效地疏散了人流。同时,东院区根据医疗功能流程进行空间设计创新,不仅人车分离、医患分流,门诊、医技、病房均医患分开,而且,病房区、医疗用房、医护生活区等按功能分区独立设置各部均有专用通道,每个就诊单元还专门设置分诊区、等候区、诊室和工作人员生活区。
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是医院基本的三大流派,系统性的处理和解决好流线问题,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的重点。从东院区总体布局来看,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医技楼位于医疗区中心,门诊、急诊、妇儿、病房楼独立四部围绕布置。门诊楼与医技楼,通过12米宽医疗主街和2条钢结构连廊连接,病房楼与医技楼,通过连廊在1—4层连接,方便病人直接到达医技区、病房楼。“这种布局方式可使各个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有利于各个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及科室特点独立管理。”王炳智介绍。
据了解,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将“美好就医感受”融入到基建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它秉承以病人和医护人员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全方位打造人性化的就诊工作、学习和科研环境。在流线设置上,推行“医患分流”的优化布置原则,为诊疗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硬件基础。在医技科室设置上,增加大量预留,方便拓展,并融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时效性。在“贴心”服务方面,讲求服务贴合性,立足工作实际,细化部门职责和服务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就医体验。
不仅如此,为保护患者隐私,一院东院区对各楼层的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了明显区隔,患者进入诊室后,下一位患者在门外等候,确保做到“一医一患一诊室”。同时,考虑到儿童就诊特点,为更好地分流患者,医院还在门诊一楼设置了儿科诊区,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儿童康复科的患者均在此就诊。而且,医院还在儿科诊区专门设置了儿科药房,方便家长拿药。
此外,医院注重人文关怀,从服务对象身心出发,营造有温度的人文医院氛围。东院区自然园林环境自成一道风景线,绿地率达45%,绿色、阳光、水景和天色渗透到每一座建筑,赋予患者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人文关怀方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小丑医生”志愿团队送科普进校园,送快乐进医院,以微笑 抚慰心灵、用爱心感动世界,为弱势群体提供精神支持,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
无微不“智”
——智能化助力我院开启“生命”新征程
挂号无号源、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缴费排大队……在很多人的就医体验中,都曾有过类似经历。然而,近几年,掌上预约、智能预问诊、电子病历卡、互联互通互认、医疗付费一件事、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智慧急救等不少“便捷就医”的智能应用纷纷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上线,就医环境持续优化。
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些改善就医服务体验的举措还有很多:医院在门诊大厅增添了自助挂号、缴费、查询机、自助饮水设备、母婴休息室;搭建了多项服务为一体的门诊“一站式”服务平台;针对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开设了便民门诊;推出了“一键入院、床旁结算”智慧医院服务.....可谓无微不“智”。
采访当天,患者家属王先生在病区护士站办理出院手续,前后仅用了三分钟。“实在太方便了,都不用出这层楼,手续就办完了。”王先生感慨道,“结算窗口”直接搬到了病区护士站,这样的智慧医疗服务太赞了,让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便捷。
这便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推行的“一键入院、床旁结算”的智慧医院服务,打破了传统入院、出院结算模式,患者只需提供一个住院的ID号,就能在住院部的护士站直接办理出院,整个出院全过程也就用3-5分钟,真正省去了患者往返窗口的环节。
在医院类似的贴心、智能服务还有很多——智慧预约、智能导诊、自助打印、智慧导航、智慧物流等……为了解决“停车难、找车难、通行速度缓滞”等问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开发了智慧停车系统,类似于ETC“无感停车”,实现了停车引导、车位预订、电子自助付费、快速出入等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停车时间成本。针对高龄老人、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等患者到医院就医不方便的问题,医院借助数字新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患者在家下单、医护接单上门,实现诊治、护理由医院向家庭的延伸,让特殊人群免去来院就诊奔波之苦。
“‘改善就医服务’的实现是离不开新的数字技术。这些年,我院基建跟随技术发展不断拓展。”王炳智表示,这些技术改变了医院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适、更好的就医体验。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近年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持续不断的完善信息化建设,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数字新技术,开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医疗创新发展新局面。
“节”尽所能
——“绿色理念”融入医院基建管理
“美好医院的内涵之一就是做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医院模式。”杨星林介绍,东院区、西院区的建设,均采取节能、节地、节水等相关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不仅如此,三个院区在平时运营过程中,也践行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无废医院”。
据悉,东院区采用绿色节能的建筑策略和生态化的环境设计,从功能和环境两个主要方面入手,通过医疗主街和绿化景观两条轴线,将建筑和环境空间组织起来,实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功能链。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围结构保温隔热的热工特性,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既能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同时体现现代化医院人与自然、生命与健康的和谐主题。
值得关注的是,东院区按照共享空间的概念设计,在联系各功能科室和交通河的医疗主街, 通过玻璃幕墙将外部宽敞庭院景观引入建筑内部,使得医疗主街上和候诊空间内的病人享受到阳光和绿色,解决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问题,达到了有效节能的效果。
西院区医疗综合楼及其配套工程按照住院部三星级绿色医院建设标准,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装配式一体化内墙板、地源热泵系统、导光管、太阳能、雨水回收等节能环保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此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就医环境的同时,坚持在日常工作中厉行节约、杜绝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把环保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