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药物剂量,提高临床疗效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1-09-28浏览:
自古以来,中医界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辨证准确外,药物的剂量是否合理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讲究安全、有效、经济,中药剂量不同,疗效迥异。
世人皆知辨证、立法、遣方、选药的重要,却不知道能否正确使用药物剂量,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反之,药物用量不当,却是某些方剂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该认真考虑药物的使用剂量。
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剂量可大可小;同一味药物的用量大小差异,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临证时选药用量,除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强弱等条件外,主要还是依据正邪的盛衰或者病情的轻重不同而定。药物具有毒性,用量偏小,药物没有毒性,用量可偏大。作为单味药使用时,用量可大,若与其他药物合用,用量偏小。夏季热性药物少用,冬季寒性药物少用。青壮年用量大,老人、儿童用量小。病势较重时药量偏大,病势轻缓时药量偏小。一般的病症,邪浅病轻的可小剂量,邪深病重的可大剂量。特别是对一些疑难病症,久治不愈病症等,往往以突破常规,加大剂量的方法而取效。现将临床几种药物的剂量变化举例如下:
石菖蒲大剂,沉疴可去。石菖蒲清扬芬芳,理气化浊,长于悦脾、健脾、运化水湿,则痰湿浊秽可去,为祛痰、升清开窍之要药。在治疗耳聋、眩晕等痰湿引起者,用石菖蒲50克左右,猛力开启紧闭之门,每起沉疴。然而虚证耳聋者,剂量则不宜过大,因辛散之物易耗气,恐有得不偿失之虞。
当归润燥通便,炒炭止血则需重用。当归辛、润、湿,具有补血、行血、润燥的功效。临床用途广泛。在治疗老年性便秘时,若见到血虚阴伤,大便失调之证时,治宜养血益阴,临证多用四物汤、二至丸等。在临床上对于此类病人,用当归50克,浓煎频服,其润燥之功甚捷,大便得以通下。当归为血中之圣药,气味俱厚,专能补血,又能行血,走而不守,以行为补之剂。此为当归之特点,临证时遇到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证,畏其动性,舍而不用,择其他药,然不知,当归炒炭后,其止血之力可与阿胶、血余炭之类相媲美,炒炭后动性减退,补血之力专著,且有止血之功,其用量为当归50克炒炭,临证验之,对于治疗崩漏、月经过多有特效。
黄芪兴阳事疗阳痿。黄芪甘温,入肺、脾二经。黄芪具有升发之性,补气、升阳、温通三焦,壮脾阳,生血生肌。且本品功偏温补,易于助火。气血以后天为本,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黄芪补益后天,脾气健运,气血旺盛,肾阳得以充养、温煦,气血达而阳事兴,故可疗阳痿。现代药物研究发现,黄芪具有类性激素作用及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实同壮阳药治疗阳痿有所不同,其用量在1两左右,临证中屡用大剂,每获效验。
酸枣仁收敛津液,合生脉散治疗魄汗。酸枣仁,味甘、性平。入心、脾、肝、胆经。临床应用有生、炒两种。酸枣仁可收敛肝、脾津液,以补肝体助肝用,用于治疗肝胆不足,虚烦不眠,烦渴,多汗等症。此时选用酸枣仁敛汗,与牡蛎、麻黄根相媲美,每用60克布包,加水与生脉散同煎服,有明显疗效。
枳壳宽胸理气消食,治疗肠胃停饮要药。枳壳为理气要药,有祛湿化痰、消食利肠胃之功。临床多用于因气滞、食积所致之胸脘胀满,其剂量一般为10克左右。但是对于肠胃停饮之胃内有振水声,加上枳壳一味,重用30~45克,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且虚实皆宜。《现代实用中药》又称:“现已证实枳壳,其作用为兴奋胃肠功能。动物实验发现枳壳煎剂能使胃肠蠕动增强而有节律。”由此可见,枳壳治疗肠胃停饮,实为治本之道。
白术健脾益气,利水通便。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两经,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等功效,常规用量一般为10~15克。但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用量往往增加至30~60克。药理研究证实,白术具有增加白蛋白,调节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并有持久的利尿作用,又能促进钠的排出。白术的药理研究作用,符合现代医学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原则,两者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白术补中寓利,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要药。其用量要重,轻症要用30克以上,重症需用60克左右。且白术的炮制,根据不同的病情,随证选用生、炒、炙白术。另外,白术健脾补脾,敷布津液,以大剂量的白术,可达60克,治疗各种虚秘,均有良好的通便作用,能使干燥坚硬之大便变润变软,并且不会引起腹泻。对于久治不愈的顽固便秘,投之以大剂量白术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杨际平主任医师在治疗便秘时,经常大剂量使用白术,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具有促进胃肠分泌的作用,使胃肠消化液分泌旺盛、蠕动增强的作用。
重用降香配伍黄芪,治疗气滞型胸痹。临证中因情志不舒引起的胸痹、梅核气等证较多,出现胸闷、憋喘、不能平卧,咽部有异物感。临床使用大剂量降香配伍黄芪治疗甚效,其降香剂量往往需要15克以上。例如:石某某,男性,60岁,因与家人生气后出现胸闷、憋喘,不能平卧,西医按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予以速效救心丸、硝苯地平(心痛定)等药物治疗,病情未见好转。遂就诊中医,辨证论治后,给予四逆散加黄芪15克、降香15克一剂,服后胸闷、憋喘减半,可以平卧、安然入睡。再服5剂,诸证痊愈。黄芪主升,降香主降,升降同用,调畅气机,气机疏通,疾病自愈。
月季花活血调经,通管之力尤强。月季花甘温无毒,可入肝肾两经,具有活血调经、消肿解毒的功效,一般用量每日3~6克,很少超出常规用量。然而大剂量应用月季花,对输卵管、盆腔因炎症后输卵管粘连、瘢痕挛缩、管壁僵硬、周围粘连等因素导致不孕者,服用后可使输卵管通畅而受孕成功。一般可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服药。月季花60克,分成3包,分3天煎服。煎时放四小碗水,一勺赤砂糖,煎成一碗后冷却,加入黄酒一勺冲服。服后隔2小时再服通管方(当归、香附、川芎、泽兰、红花、丹参、川断、益母草、月季花、艾叶等)煎剂。如果患者出现肠鸣泄泻,提示气机疏通,经血调和。
郁金疏肝解郁,调畅情志,重用则具有排石功效。现举验案一则:患者,男性,38岁,泌尿系彩超提示右肾输尿管结石,伴心烦、尿频、低热等,舌淡红,苔黄,脉沉弦。现处方如下:郁金60克、金钱草40克、川牛膝15克、泽泻30克、威灵仙、鸡内金、穿山甲、鳖甲、牡丹皮、石韦各15克,服药5剂后,排除黄豆大结石,余症消失。
竹茹和胃止呕,重用则止血效果明显。竹茹,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世人皆知。然认识其止血功效者,为数不多。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论:出血证用“新刮青竹茹一捻,随宜佐以寒热补泻之品,一服即效”。可见竹茹是一味良药,无论表里寒热虚实均可施用。每用于临床,常取得满意疗效。其临床用量大约再30克左右。摘验案一则,以资说明。患者张某,男性,15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腔流血,血流如涌,急诊耳鼻喉科就诊,予以西药止血并配合鼻腔部压迫止血,即刻略有好转。然而次日再次出现鼻腔流血,中医会诊,证见出血量多,色鲜红,伴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数。急投大黄10克、肉桂3克、代赭石12克、生地15克、竹茹30克、白茅根15克。上方服用3剂,鼻腔流血停止。继用3剂,巩固疗效。考究中医药书籍,却有竹茹止血之记载,然临床用之甚少。
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重用可治疗高热证。验案一则如下:患者,女性28岁,高热3日不退,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偏差。患者仍壮热不退、精神萎靡、面红汗出,大便数日未出,舌红,苔黄干裂,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法。处方如下:生石膏200克、知母15克、生地25克、玄参25克、柴胡30克,黄芩10克,麦冬25克,甘草10克。服药1剂后,酣畅淋漓,体温逐渐下降。连服3剂后,症状减轻,体温正常,复同常人。
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归属活血化瘀药。中药中“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称为血中气药,容易伤津耗气,甚则耗血动气,故临床用药中可少佐柔肝养血敛阴药物,如白芍、生地之物。川芎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可达3~80克。治疗瘀血阻滞糖尿病、妇科疾病中,剂量可达10~20克。川芎行气活血,为治疗各种原因头痛要药。在治疗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剂量可达到30~50克。川芎因剂量不同可产生不同药理作用。川芎具有扩血管、降血压、改善心肌供血功效。小剂量兴奋心脏,大剂量反而抑制心脏。
单味中药因用量不同效果各异:正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中药用量不同,可产生不同功效。麻黄小剂量具有发汗解表作用,10~20克麻黄可具有利水消肿功效;黄芪小剂量具有补气功效,药量60~90克则具有利水消肿、升阳举陷功效;肉桂小剂量可以引火归元,剂量较大可以起到补火助阳的功效;红花为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少量6~9克可以养血活血,大剂量会破血行血,过量甚至会引起出血,甚至死亡;马钱子具有毒性,它的治疗量与致毒量相近,可以出现中毒症状。对于这种有毒中草药,临床应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用量。
另外单味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川芎小剂量会使子宫收缩,剂量增大会抑制子宫收缩;桑叶小剂量发汗,大剂量会有止汗的功效;黄芪除了具有补气健脾作用外,低剂量有降压作用,高剂量反而升压;柴胡在3~6克有升阳举陷作用,6~12克具有疏肝理气作用,大剂量(20克以上)的时候具有退热功效。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用药治疗。
药物剂量的增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影响深远。日本学者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张介宾认为:“盖以治病之法,药不及病,则无济于事,药过于病,则反伤其正而生他患矣,故当知约制,而进止有度也。临证中,注重药物剂量的发挥,对提高临床疗效影响巨大。
综上所述,不同药量对于不同病情的发挥左右也不相同,临证时必须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掌握好用药剂量。不可单从一方一法中寻求疗效。特别时当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考虑药量是否合适。对于一些难治之病,也多是通过加大药量后取效的。只有正确使用药物的剂量,才能在日常的临床中取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