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1-09-28浏览:
围绝经期崩漏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出现的经血非时而下,分为崩中和漏下,前者表现为暴下不止,后者表现为淋漓,崩中日久气血亏虚可转为漏下,漏下不及时救治病情加剧可转为崩中,两者因果相干,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西医称之为绝经过渡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出血,是由于卵巢功能渐进性衰退,卵泡数量明显减少,对垂体的正负反馈减弱甚至丧失,导致子宫内膜不同步生长及脱落引起雌激素突破性出血或撤退性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系由于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过度刺激下增殖过长,由于缺乏孕酮对抗和腺体分泌,子宫内膜肥厚,血量增多,又因雌激素引起的酸性黏多糖和凝胶作用,使间质内血管通透性降低,影响物质交换,造成局部内膜组织缺血、脱落,使内膜呈现非同步性剥脱,造成内膜长期不规则性出血。
1.以肾气亏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为病因病机 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是崩漏总病机,责之肝、脾、肾三脏。“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经水由肾精所化,肾气充沛,肾精旺盛,则血海充盈应时满溢而泻,肾虚或妇女七七之年,肾气虚竭,冲任虚衰,固摄不力则为崩漏。《医学中衷参西录》提示:肾虚为崩漏之根本,谓崩漏乃“肾脏气化不固,而冲任滑脱也”。《兰室秘藏·妇人门》认为肾阴亏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虚火内迫,经血外溢,而致血崩。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虚损不固,子宫藏泻失常,导致月经的期、量严重紊乱。根据常见病因病机可分为肾虚型、脾虚型、血热型、血瘀型四种证型,但由于脏腑、气血、经络关系密切,各证型间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2.以补肾为主,“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原则一为止血,二为调整月经周期,炔诺酮为雄激素衍生物合成的孕激素,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能使内膜转为分泌期,发生退行性变,腺体萎缩,剥脱而止血,但长期服用有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且复发率高。诊刮治疗是有效止血方法,但其具有创伤性,且不能达到治本目的,而中药则具有较好的止血及调整月经周期的作用。《内经》强调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为后代医家临证所遵循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病治》提出胶姜汤与胶艾汤治妇女经血下陷或经血不止。《丹溪心法赋余》:“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止塞之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竭”。提出“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崩之法,后世将此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相结合,将治疗崩漏分为两大步骤:急则塞流以治标,缓则澄源复旧以治本,为后世沿用至今。《丹溪心法》提出:治疗崩漏着重于补气养血,滋补脾胃,镇坠心火三法,使气血生化之源充沛,气血旺盛,阴平阳谧,经血不外溢,循经而行,则经自止矣。《傅青主女科》:“本固而标自立矣……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山未见有能济也”“求因为主,止血为辅”。病机以肾虚为主,兼他脏不和,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总结出以补肾为主,兼顾调理他脏的治疗原则,将“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并融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方针中,加以灵活运用。采用分期论治的辨证方法,急当补肾固涩治其标以防脱厥,同时加入活血化瘀止血之品避免闭门留寇;缓则补肾益气治其本以调经血,并兼顾调理他脏以调节经断前后诸证。治疗崩漏以补肾为主,根据辨证,或补肾益气,或滋养肾阴,或温补肾阳,且在补肾健脾基础上应重视疏肝,兼调理他脏,并佐以活血化瘀。
3.方药选择——加减固本止崩汤 加减固本止崩汤方中熟地、山茱萸、杜仲、墨旱莲补肾填精;阿胶、当归补血养血止血;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补气固脱;煅龙骨、煅牡蛎、乌贼骨收摄止血;辨证选用地榆炭、藕节炭、生地炭、艾叶炭、棕榈炭、茜草炭、蒲黄炭以固涩止血且不留瘀;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本方配伍,守中有走,补中有疏,共奏补肾健脾、收摄止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