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医案2例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1-09-28浏览:
(一)医案一
初诊:曹某,女,82岁。2020年12月5日就诊。
主诉:反复胸闷、憋喘30余年,加重伴水肿4天。
现病史: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10年前确诊“冠心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三年前因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行PTCA术,后长期予抗凝、营养心肌、改善循环等治疗。4天前,胸闷、憋喘症状加重,伴颜面部、双下肢水肿,不能平卧,恶心欲吐,反酸嗳气,纳少,眠差,二便调。舌暗,苔白滑,脉沉滑。
辅助检查:2017年5月9日冠脉造影提示LAD全程弥漫95%~99%狭窄,D1开口80%~90%狭窄;LCX近段闭塞;RCA近端闭塞;冠脉分布呈左优势型。
西医诊断: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
中医诊断:水肿病(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心阳,补肾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
熟地黄15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9克,山药3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肉桂10克,熟附子10克,牛膝10克,车前子15克,麸炒白术15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桂枝10克,生姜3片。3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20年12月9日):服药3剂后,胸闷、憋喘缓解,颜面部水肿减轻,自述3日未行大便,舌脉同前。上方加当归15克,厚朴10克,葶苈子30克。6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三诊(2020年12月16日):又服六剂,水肿明显缓解,大便仍干结难排,舌脉同前。方药:熟地黄15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9克,山药3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肉桂10克,熟附子10克,桂枝10克,牛膝10克,车前子15克,麸炒白术15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肉苁蓉15克,升麻12克,枳壳9克,生姜3片。6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四诊(2020年12月23日):服药六剂后,大便通,诸症悉减,停药观察。
按语:水肿之辨证当以阴阳为纲,阳水多由外感之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多属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多属里、虚、寒证。治疗上,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本案应属阴水,治以温阳、补肾、利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两者均为温阳利水的常用方剂,济生肾气丸平补阴阳、兼顾利水,真武汤偏于补肾利水,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可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加桂枝一味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二诊时患者大便三日未行,加当归活血行气、润肠通便,厚朴行气通便,葶苈子宽胸理气,强心利尿,兼能润肠通便。三诊时患者水肿明显缓解,便秘未明显改善,故合济川煎一方,取其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之力,服药后,诸症悉减,患者大悦。
(二)医案二
初诊:刘某,女,79岁,2017年5月9日就诊。
主诉:全身水肿伴头痛、乏力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罹患冠心病多年,常年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半月前因受风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后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伴头疼、乏力,口渴,胸闷,困倦不适,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苔白,脉弦无力。
西医诊断: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中医诊断:水肿病(水湿内蓄证)。
治法:补气通阳,化湿利水。
方药:猪苓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茯苓30克,猪苓20克,麸炒白术30克,泽泻20克,桂枝12克,黄芪30克,防己10克,炙甘草10克,益母草30克,盐车前子15克,冬瓜皮30克,茯苓皮30克。7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7年5月16日):服药7剂,水肿减轻,仍感头疼、乏力,足趾关节刺痛,自述无痛风病史,舌脉同前。上方加延胡索20克,丹参18克,当归12克。7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三诊(2017年5月23日):又服7剂,诸症悉减,唯添胸闷一症,舌色暗,余同前。方药:茯苓30克,猪苓20克,滑石9克,泽泻20克,阿胶15克,桂枝12克,黄芪30克,防己10克,炙甘草10克,益母草30克,盐车前子15克,延胡索20克,丹参18克,当归12克,葶苈子20克,瓜蒌15克,薤白10克。7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四诊(2017年5月31日):患者服药后小便通利,水肿消退,诸症消失,病瘥。守方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语:《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化不及,水液聚于膀胱,上不能润而口渴,下不能通而小便不利。水气内蓄,代谢不利,导致下肢水肿。方选猪苓汤,本方出自《伤寒论》,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助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一味,甘寒利水,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方中又加桂枝一味,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记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因本案由感受风邪所致,故加防己、黄芪,取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意,同时配伍益母草、车前子、冬瓜皮、茯苓皮以增强方中利水消肿之力。二诊时患者水肿减轻,自觉足趾关节刺痛,考虑为病久瘀血阻络所致,加用延胡索、丹参、当归以活血止痛。三诊时诸症悉减,唯添胸闷一症,望其舌色偏暗,辨为痰瘀阻滞心脉,故加葶苈子、瓜蒌、薤白豁痰宽胸、理气散结,三诊服药14剂后,津液得化,气机得利,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