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医案2例
来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1-09-28浏览:
(一)医案一
初诊:张某,女,61岁。2018年3月27日就诊。
主诉:心慌、乏力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心慌,伴周身乏力,眠差,口服“倍他乐克”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反复发作。现频发心慌,胸中空闷,气短乏力,动则出汗,食欲缺乏,睡眠不佳,二便调。舌质淡嫩,脉弦细而带有结象。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足证)。
治法:通阳化饮,补益心气。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桂枝15克,茯苓20克,麸炒白术12克,炙甘草9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沙参12克。7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8年4月4日):服上方7剂,自述心慌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纳眠改善,故守方续服14剂,诸症俱消,病愈。
按语: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症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本案之心悸应责之于水饮,即水气上冲之“水心病”,应首选苓桂术甘汤。本方《伤寒论》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要略》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本案由水饮上泛,致心阳不振而发病,故选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方。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淡渗利水,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之治节,四是补运脾土,为方中之主药。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降冲下气,三是通阳消阴。桂枝与茯苓相配,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两者相辅相成。白术健益脾气,助茯苓以制水,炙甘草温中助桂枝以扶心阳。加之患者乏力多汗,考虑为宗气内虚所致,故加用“三参”,即丹参、党参、沙参以补益心气,通利心脉。以上诸药,标本兼顾,使心阳得布,心气得舒,故病瘥。
(二)医案二
初诊:冯某,女,29岁,2019年5月30日就诊。
主诉:胸闷、气短5个月。
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因工作劳累出现胸闷、气短,口服“生脉饮”后效不佳,近两日生气后胸闷、气短加重,伴乏力,精神倦怠,形体偏瘦,平素易感冒,多汗,关节不可受风,纳少,睡眠差,便稀。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西医诊断:窦性心动过缓。
中医诊断:虚劳(心气虚证)。
治法:益气养心,疏肝理气。
方药:七福饮加减。
党参15克,麸炒白术30克,炙甘草10克,熟地15克,当归12克,酸枣仁30克,远志12克,黄芪3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7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9年6月4日):服上方后,诸症悉减,唯觉腰部冷痛,故上方加温肾暖脾之药以温阳散寒止痛。方药:党参15克,麸炒白术30克,炙甘草10克,熟地15克,当归12克,酸枣仁30克,远志12克,黄芪3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山萸肉30克,黄精30克,仙茅10克,淫羊藿30克。7剂,水煎两遍,早晚温服,每日一剂。
三诊(2019年6月13日):上方服后,患者自述腰部冷痛明显缓解,舌脉同前,上方继服7剂后,病愈。
按语:“虚劳”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难经·十四难》提出五脏虚损的不同治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中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后世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不断完善,如李东垣善调补脾胃,朱丹溪善用滋阴降火,张景岳提出阴阳互补的治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虚劳以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损所致的虚弱、不足的证候为其特征,在虚劳共有特征的基础上,由于虚损性质的不同而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分。本案以心气虚为主,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宁神,故方选七福饮加减,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本案患者因生气而症状加重,故合小柴胡汤疏肝理气。二诊唯添腰部冷痛一症,考虑为肾阳不足所致,故加桂枝温阳化气,山萸肉、黄精、仙茅、淫羊藿滋阴补肾,7剂后诸症悉减,故守方续服,后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