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可以“留”到二胎后一起做吗?
来源:产科 李婷婷发布时间:2023-04-10浏览:
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不少女性又重新踏入了“辣妈”行列,产后妈妈除了关心小宝的健康,也需要对自己的产后身体恢复“上心”,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重视产后的盆底康复,在产后门诊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反正我要生二胎的,要不我等生完了一起做吧,还可以省一笔钱呢。
一胎不做盆底康复,二胎盆底损伤会更严重,而且如果一胎不做盆底修复,那么生二胎无疑就是在已经“受伤”的盆底肌上“雪上加霜”。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是盆底肌呢?盆底肌是封闭骨盆的肌肉群,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这一肌肉群就像一张吊床一样,支撑着我们的盆腔脏器,如子宫、膀胱、直肠等,使其保持在正常的解剖位置。盆底肌还肩负着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感,增进性快感的重要使命,在呵护女性健康幸福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妊娠期在松弛素的作用下,韧带变得松弛。随着胎儿的发育,子宫不断增大,会压迫妈妈的盆底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盆底肌肉和神经被极度牵拉,也会让盆底肌变得松弛无力。如果盆底肌肉处于松弛或异常紧张状态,将会引起漏尿、脱垂、性生活不和谐等问题。
有研究表明,盆腔器官脱垂与产次呈正相关,一胎发病率12.8%,二胎发病率18.4%, 三胎发病率24.6%。相当于二胎的宝妈中每5位就有1位可能会发生脱垂。
筋膜是什么?比如你在啃鸡腿时,靠近鸡脚的位置有条白色的筋,连着鸡肉,还得花点小力气才能撕下这块鸡腿肉。
盆底肌上不仅仅是肌肉,还有很多筋膜和韧带这些结缔组织,它们对盆底肌起着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怀孕分娩,盆底肌不可避免地损伤松弛,但它所支撑的子宫、膀胱等盆腔器官还不至于一下子掉出来,这背后就是有筋膜和韧带还在撑着。但如果产后不及时做盆底康复,恢复盆底肌至产前状态,筋膜迟早也会支撑不住,像橡皮筋一样被拉断,之后很难恢复。这时候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非手术方式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用一些手术的方式,比如使用网片、吊带,来替代筋膜和韧带行使功能。
十月怀胎,逐渐增大的子宫实实在在地压迫在盆底组织上,多数妈妈的“弹力吊床”也会变得松弛无力,如果宝宝的体重较大或是双胞胎,盆底肌肉受到的伤害会更严重,导致盆底肌固有的记忆被打断,慢慢松弛下来,分娩后,盆底肌还会处于这种松弛的状态,但是原来的紧绷模式也还存在,两种记忆模式并存,会导致盆底肌记忆紊乱。如果这时抓紧做康复训练,就可以让盆底肌“记住”孕前强健的状态,否则不管不顾,它会记住孕期松弛的状态,等到定型以后,恢复的难度就大得多了。
4、一胎后不修复,二胎损伤x2
30-40%的女性会在五六十岁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问题。如漏尿、尿频、尿不干净等,大概率跟年轻时怀孕分娩有关。一胎后不做盆底康复,到生第二胎时,盆底肌又经历一次胎儿长期的压迫!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又一次被撑开,这种损伤是叠加的,甚至“1+1>2”,出现严重漏尿、中重度器官脱垂等严重的症状。
因此,怀孕对于盆底的慢性损伤,在二胎时是加倍的。一胎时相对比较年轻,身体素质也更好一些,有的宝妈朋友们说,怀二胎初期就有轻微的漏尿倾向,之前都没那么多问题。尤其是一胎产后就出现盆底问题的,如果不及时康复,在二胎孕中,症状很容易加重。
产后康复是女人第二次生命的绽放,盆底的康复尤为重要,抓住康复的最好时机,关乎女性的幸福与健康,我们要想恢复好盆底肌功能,一定要抓住产后恢复的几个关键时期:
也就是说,产后42天开始,越早做盆底康复,恢复的效果越好。抓住黄金期,把握关键期,不要错失有效期,更不要再抱有“生完二胎后再做盆底康复”的心理。想想如果生完 “一胎” 后能够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将我们的 “温床” 维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为 “二胎” 打造一个坚实、优质的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早发现、早治疗,及早进行盆底筛查、盆底康复,才是每位新妈妈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