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最好的样子,是什么?答案千种万种,在江沛眼中,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并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做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青春才会闪闪发光。
今年33岁的江沛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转化药学实验室主任,回家乡工作7年,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博士,成长为全省地市级医院首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他从0到1为医院组建起一支专业的药学研发团队,并带领团队获得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20余项厅级课题的支持。他工作的实验室,也被评为山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研究转化中心,济宁市转化药学重点实验室。
8月的一天,我们在济宁生命科学中心见到了江沛,7年前,他正是怀着对故土的依恋回到了家乡。也正是在这里,江沛开始了他的故事。
创新之梦,在平台托举中闪耀光芒
2015年,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摆在江沛眼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去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或科研机构,要么回到家乡济宁的人民医院。他似乎没做过多考虑就选择了后者,“我们都说“‘此心安处是故乡’,我想我是幸运的,能够在家乡开拓自己喜欢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吾乡正好是我心安之处’。”就这样,江沛成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名药学博士。
刚入职时,眼前的一切却让江沛犯了难。不仅没平台、没团队,甚至连自己的实验室也没有。
在院领导的帮助下,终于在本地的一家药企借用了一个工作台、租赁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对江沛来说,台子有了,梦想也就有了支点。
实验室组建之初,从实验室的搭建布置,到仪器配置、摆放,甚至小到每个插座用几伏电压,他全都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当时江沛的团队加上他仅仅只有两个人,每天却要做上百个样本,并且要对分析方法的稳定性、准确度进行反复验证比对,基本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当实验遇到瓶颈时,为了尽快获得研究数据,吃住在实验室也是研究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很多人会问,每天面对这些数据和仪器是不是很枯燥?但对江沛来说,科研就是他的目标所在,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我本硕博都是在湖南上的,都说湖南人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我觉得做科研也一样,要有吃得苦的干劲,耐得烦的韧劲,也要有霸得蛮的冲劲。”
这些年来,他一忙起来就像“打仗”一样,电话不停,晚上八九点之前几乎从没下过班。每天晚上到家后,3岁的儿子都睡着了。“感觉孩子都和自己不亲了。”提起家人,江沛难掩愧疚的说到。
正是凭着这股子冲劲儿,以及山东省、济宁市和当地医院对人才的重视,让江沛和他的团队从当初的一张台子,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现在的济宁生命科学中心。2018年,还不到30岁的江沛成功获评我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19年,在泰山学者人才项目的支持下,在济宁生命科学中心牵头组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转化药学实验室,并建立“泰山学者工作站”。江沛所的在实验室,也从原来的一间,发展到现在2000余平米,建成了拥有一批高端研发设备的标准实验室。
他一手组建起来的科研队伍,现如今已经汇集了一大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包括多名海归工作者。在这个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里, 1989年出生的江沛笑称,自己已经成为了团队里最老的人。
但就是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近五年来,获得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累计获资助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技术专利10余项,并被评为山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研究转化中心,济宁市转化药学重点实验室,为疾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成像,精准用药,贡献了最具活力的青春力量。
青春之果,在服务发展中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事业中。”江沛认为,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现在不仅有好的创新平台,更有好的创新生态,让能作为,敢担当的年轻人能够脱颖而出。
2019年,山东打破过去职称评审“步步爬台阶”藩篱,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规定纳入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正是搭乘这辆快车,江沛晋升成为教授,比正常晋升速度快了五年。
2020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人才薪酬激励若干措施》,规定对人才薪酬激励的灵活发放,并允许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能够兼职创新,在职创业。江沛所在的医院依据国家省市规定,出台制定了相应的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转化及横向课题作为人才评价、绩效发放的多元评价选项。
“新办法的出台,点燃了我们创新的内生动力,让我们不仅学有所成,更学有所用。把好的科研成果能够和企业及时对接,并通过成果转化来反哺科研平台及团队建设,让我们有更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江沛提到。
据了解,上述办法出台不到一年,江沛团队针对企业生产和检测中的技术难题,在质谱分析领域,建立了多种生物基质的代谢组分析方法,实现了一管血对同时对几十种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快速同时监测;同时,开发的新型肿瘤靶向PET/CT探针,大大提升了对肿瘤的选择性和摄取效率,能够更好的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不到一年间,这几项技术现已完成了3项,累计400余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打破了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的壁垒,让“学”和“研”的优势,变成“产”的效益,实现产学研的协作联动,让创新真正驱动发展。
江沛很喜欢贴在自己身上的两个标签“青年”与“科技工作者”。回山东工作的这几年,他看到了家乡对人才的尊重,对年轻人想法的尊重,让年轻人敢做梦,更敢追梦!
江沛说:“这里能让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轻人做成事。对我来说,只有敢于开拓,奋进和奉献,潜心笃学,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